
一个人活到了一定的年纪,会慢慢得出一些道理,这些道理不是什么秘密,你小时候就听过,只是你没当回事,一定要你经历风霜和坎坷才会明白。然后你又会把这些道理告诉你的孩子,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可惜他们也不会当回事,如此循环,一代又一代。知识可以传授,智慧没法传授,要靠个人悟性,而悟性,也不是悟出了世人不知的秘密,而是悟出了世人皆知的道理。你悟到了,并且去践行了,你就是智者。
2021年12月25日凌晨3点通关了《泰坦陨落2》,来到镜前洗漱,突然有一种仿佛昨天我还是个学生的感觉,这半年我经历了很多,从一个学生跨入社会,相对来说已经算是平稳落地,但依旧度过了一段痛苦的时间,经历了人性复杂的职场、经历了孤立无援独自战斗、经历了来自内心深处的迷茫...
复盘过去的一整年§
2020/12
12月22日从研究生考场走出来后带着未知和无知匆匆迈入了社会,没有一丝迟疑,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显得微不足道,不断的被时间推动进入下一个阶段,稍有迟疑便是万丈深渊,我也是一样。
2021/1
最初的想法是去找一份实习工作,为自己的职场生涯做铺垫,在没有准备四面挂掉字节后,我对自己知识体系以及面试表现来了一次完整的复盘,列了一个学习计划并在每次学完将知识整理成一个体系。
2021/3
年后考研成绩公布后,没有一丝犹豫加入了春招,先后投了三十余份简历,其中十八家小厂进面,无论是电话面试还是现场群面,依次参加完后,根据所给的反馈以及面试的整体效果做复盘。
2021/4
后参加了其他六个大厂的面试,拿了滴滴的ssp,一开始以为是橙心优选(因为周末面试且面试官在工位上....),后面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签下了滴滴。
2021/5

五月份我回到学校准备毕设答辩,在此之外,不断的尝试通过演讲的方式告诉很多想要去或是正在去培训机构培训的学生,一个高等教育该有的样子,以及用自己的经历来解释如何去平稳迈入自己的职业生涯。
2021/6
结束答辩后来到了杭州落脚,提前一个月去了公司实习,去公司的第一天我的导师接我去了工位,顺带告诉了在哪吃饭、学什么框架以及工作上的一些流程规范,和大多数的应届生差不多,当时的我也差不多选择了躺平,每天早十一晚七。
2021/7-2021/9
后面拿到了毕业证,正式入职后两个月,来到了“金九银十”,同事因为种种原因,或于团队氛围或于下架动荡,扎堆离职,包括我的导师,原有团队不复存在仅剩下我一个Android开发,被迫接盘了在此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恰逢合规整改需求无限堆积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摸索整个流程规范以及从未接触过的源代码,向其他业务线的同事请教他们的工作流,复刻到自己的工作流上,大半个月后逐渐适应了整体的节奏,摸透了源码中的细枝末节和流程规范,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2021/10

十月份结束了几个月的忙碌,给自己休息了一段时间,趁着休息的时间,写下了自己在大学时所见所感的一切、以我自己的方式讨伐了一群把高等教育当作牟利工具的税金小偷、揭露了未经世事的学生被一群所谓的“老师”一步步带偏的过程;我始终坚信着我心中的正义、我不惧怕任何所谓的强权、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第一个作出改变的人。
2021/11

确认了健康问题,结束了长达数年的深夜coding,养成了睡前阅读的习惯,完整读完了《设计模式》,收获颇丰。
入职半年的经历§
- 来的半年里赶上了一个从0到1的App项目,体验了凌晨四点下班的感觉。
- 体会了客户端都是人下人的体验,无论是何种bug都需要作为第一方参与排查。
- 经历了大规模的人事变动,体会了职场与人性的复杂。
- 从不会跨端开发到设计跨端性能优化案并完整落地。
- 参与了迁移多项技术方案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平台的完整流程。
入职半年真的就在拧螺丝吗§

先说说入职前,想的是能够接触行业前沿且强大的技术、能够学习一个超级App的设计及编写规范、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历练自己,不管是不是拧螺丝,我觉得我能学的有很多。
在求职时近十几场的小厂面试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希望你能加入我们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团队,不想看到你在大厂里面拧螺丝”。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之前,要搞清楚什么是拧螺丝,开发领域中常把机械重复性地做类似的事情作为拧螺丝。在经历了这么久的职场后,我的个人观点是拧螺丝是一种成长停滞的现象,无关机械重复的业务需求。
譬如说平时业务需求,从开发前的需求评审开始,无论是对需求的理解还是对需求深度的分析,都不能从一个开发的角度来单纯实现,而是要考虑用户会得到什么,产品想要用户得到什么,是否合理,不合理应该用什么方案替代;到需求定审后的开发前准备工作,应该选择何种方案,能够覆盖多少种特殊案例,如何极大降低后续维护成本以及当前开发成本,以及如何在架构设计上做取舍,选择最合适当前需求下的架构设计,并对架构进行剪枝;在开发中以及修复过程中能够及时复盘更正在开发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当前的需求是否可以换更好的方案去开发,注重代码质量,考虑内存消耗以及性能消耗,在适合的用户场景下做极佳的取舍;在最后,能够保证及时有效的高质量交付,避免非必要的交付风险,保证与你对接的开发有充足的时间去调试整个业务流程;开发后,你的代码是否能通过多轮测试,覆盖各种极端条件,通过各种黑盒。
总的来说,一整套开发流程走下来,无论做的需求的大小、是否重复机械,只要能拿来在分享会上给同事分享,亦或是面试拿来吹牛,能说出自己做的时候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优点,那就不是拧螺丝;如果你做的需求很大、也不机械重复,但是找不到可以说的点,那就是拧螺丝。
大多数的同事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都在为了一个不那么普通的目标努力。总的来说,收获颇丰,完整参与了一个App从设计到技术选型的全流程,理解一款面向用户的软件产品在技术上如何去做取舍。
转变§
入职前后对职场的看法§
- 职场之上真的只看技术能力吗
在工作之前,觉得技术能力就是一名开发人员最重要的东西,实则不是,能力是一个包含了沟通、分析、技术、学习和领导能力的综合体,在一个职场上需要管理好各项事务达到均衡才能不断走高。
- 程序员都是一群简单的人吗
曾经的我认为在一个软件研发的职场中,大家都是一群普通的人,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只要干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即可。而是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便有纷争。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不要被任何人当枪使;做事情一定要留证据,尤其是在层级分明复杂的职场,在社会上遇到的人比在校园遇到的更加复杂。
入职前后对技术的改观§
我是一个将工程师精神贯彻到底的人,工作前我曾认为技术即真理,曾认为技术即为价值,曾认为一切现行的问题都可以用技术去解决;而实质上,技术带来的价值始终是短期的,长期价值依旧需要靠实际的业务去落地,技术在高价值的业务前也许不值一提;短期可以通过技术来拉开和同龄人的差距,但从长期来看,业务思维更适合长远发展。
对舒适圈的理解§
我所认为的舒适圈有三个核心的点:习惯、容易、擅长。
在软件工程领域中舒适圈并不意味着每天都很轻松,也并非每天早早下班,而是每天在做重复没有挑战的事,前端每天画页面,后端每天写简单的curd代码,都是一些通过肌肉记忆不需要深度思考便可以完成的事情,长此以往下去,技术上没有提升,随着时间的推进你有了家庭,进而与舒适圈深度绑定,甚至不敢尝试迈出当下的舒适圈,做一些对自己来说有挑战的事,达到更高的高度。
一旦沉溺于当下的舒适圈,便很难跳脱出去,也再有成长,并且随时会被替代。
入职后便是一劳永逸?§
末位淘汰制几乎存在于每一个行业,无论每年整体效益如何都会存在一个最低绩效,只要绩效存在一天,内卷就会存在一天。
办理入职的那天,认识了一位校招的兄弟,短短六个月,见证了一位校招新人的入职、转正、签绩效改造计划、劝退、离职。进到一家公司并非是一劳永逸,对于职场人来说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智力水平相同、职级相同的情况下技术差距一般不会太大,相比于技术来说,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更需要掌握的是在职场的生存之道,学会如何参与项目、处理好和同事间的关系、在项目中有责任心、凸显自己的价。
写在最后§
我的一年乃至一生都不值一提,但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尽可能多的价值。这么久一直很庆幸自己在过去的这一年里的无限好运,越是好运越是相信“越努力越幸运”,努力才是这个时代的常态,有了相应的实力才能够抓住来之不易的运气。我不会一直好运,但我将无限激进。